二十二日九點

推薦分享

Share

資源連結

連結到原始資料 (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)

後設資料

資料識別:
TUZ-320000032740
資料類型:
文字
著作者:
洪月樵
主題與關鍵字:
八州遊記
描述:
內文:二十二日九點。旅館任乙為覓篷舟。作三臺洞燕子磯 之遊。磯在下關東三十五里。中途可以縱觀幕府山形勝。是時順流東行近十里。連山不斷。見一小山二成。上層平而小。下層平而大。曰磨盤山。其形宛肖也。山下一大村曰草鞋閘。即晉書之草鞋夾。自此東下。山大而長。故曰呼長山。即古之幕府山。居人于此?灰。故亦呼石灰山。晉元帝渡江。王導建幕府其上。故名。距郡城二十里。今居人統呼沿岸之山為烏龍山。至燕子磯後。則呼觀音山。鮮呼古名矣。幕府山下有晉元帝五馬渡。今亦不知處。自此對岸北岸有大洲。曰八卦洲。洲中有草木茸茸。有一小水入江。有小舟 行之。又東行十里。舟子曰三臺洞將至矣。指前一小山如鵠立江干。曰是燕子磯也。去此尚五里。可先登三臺洞。余望山廣。已隱隱露層閣。而傍山水淺。不能浮航。再東行二里餘。換一葉小舟。旋南旋北。殆一里。始近山麓。見山半小閣二層。又山上小閣一層。正視中層之山。固無路可登至山之上層也。捨舟登山。即見山門。署三臺洞。洞前闢石屋為寺。祀釋迦。旁有石亭。右有石室。僧人設茶候客。洞壁有吳道子觀音畫。粗筆老氣。 類陳章侯一派。當係後人摹刻。決非古?。洞下一水盈焉。曰觀音泉。清澈無比。洞頂一孔如碟大。曰一線天。設板水上。可立人以瞻天。洞外地一方平坦。洞後憑高為懸崖。四顧無路。以為盡於此矣。僧人向右畔一推。南方忽裂洞門。則石罅間。石級數十層。接木梯又數十層。緣之而上。一線青天。豁於頭上。四面皆石?嶙嶙。深黝處石色模糊不盡可辨。又皆以為盡處矣。豈知石洞再轉。轉右則石磴又層層。與木梯數層。宛轉銜聯。梯盡 處。乃在一線天外。山半一亭一屋。為玉皇閣。閣前豁然為大江。所坐舟泊在遠岸。隱隱可認。江水中楊柳樹樹。與蘆葦相雜。亦有蕭疏列成兩岸。則實無岸。樹浮水面。根沈水底也。徘徊四顧。右江沚。左江洲。前大江橫流。後面山壁陡峭。固無更可登陟地。忽見殿外右畔有梯。梯又入暗洞。從洞裡宛轉多層。洞盡而天又豁露。出洞一望。洞外別有天地。據高一視。則為三臺洞最上層。亭屋如懸虛空。閣中祀老子。閣外無立錐處。窗有 雕櫺。窗中見大江茫茫。下臨無地也。在舟中視此閣。位置尚不及山之半腹。而登陟之高。至於如此。蓋直上則雖低亦高。循次則雖高亦低。余自海外來。見臺灣東畔。山多插天。而江南之山。皆覆平地。以江南之山為小。今見三臺洞。乃登臨不盡。則似小而非小焉。三臺洞老子居上層。天帝居中。釋迦處下。未知何意。然遠勝於武夷山三教並祀矣。問燕子磯。則東去尚二里餘。循山陸步半里餘。而至二臺洞。崖畔寺樓高聳而不修。洞在山麓。雖深而無曲折。 蓋所謂十二洞者。惟三臺洞有異境。餘不過石穴而已。又走一里至上臺洞。有高崖。有皺石。洞穴奧邃。可通崖頂。而沮洳不潔。雖地勝二臺。殊不可與三臺同觀。再東為永濟寺。寺在山崖麓。寺旁出洞。有自在天。境亦高朗。寺中祀濟公。一堂祀其寺七根和尚。堂畔客廳列客座。有聯有畫。有香積廚。陳設幽雅。附近巖壁有鐵鍊。云劉文成維舟處。蓋數百年前。江迫山腳。故此可繫船。今則燕子洲漲沙。去江流數百步矣。又東行一里。 過江橋入市廛。是曰觀音門大街。街在平地。無山村氣。亦不寂。有茶榭酒樓餐館。其地當燕子磯後。觀音門前。左右皆江浦。即燕子洲也。有摩托車自觀音門越山直到市中。蓋幕府山之東十里。洪武初置宏濟寺於山半。山壁置觀音閣。故名觀音山。山之腰鑿洞如大城門。自江邊可達郡城。遂名觀音門。出市北。傍有關帝廟。由廟畔上燕子磯。石磴廣闊。一級或二三跬。下層三十餘級。上層四十餘級。中平處十餘步。直上共二百餘步。 磯頂立高宗御碑詩亭。碑闊五尺餘。高倍之。面大江。刻乾隆辛未春南巡七絕詩。左右銜石。刻丁丑壬午春南巡五古。後方刻御書燕子磯三大字。碑有破裂痕。亭六角作六門。前後二大門北南尚完。西二門杜塞。東二門剝落。自亭中望江南岸觀音山。觀音山以西為十里長山。遠與幕府山??不絕。觀音街闢大道。遠視如長繩斜掛。由觀音門通前後山。
出版者:
簡榮聰
日期:
出版品發行日期:1993
格式:
文字檔
來源:
臺灣文藝叢誌
語言:
中文
範圍:
臺灣文藝叢誌
管理權:
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

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

引用資訊
直接連結

評分與驗證

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

star star star star star

推薦藏品

問民間疾苦對
下龍門臨伊水
疆域志
中外古今變故書述□日儒
列傳一
軍備志